古人对文昌星的敬仰,最早能追溯到战国时期
文昌星君
在北斗七星的天枢、天璇二星附近,有六颗不算太亮的星,古人称之为文昌星。古人对文昌星的敬仰紫薇文昌星,最早能追溯到战国时期。
屈原在《游远》中,潇潇洒洒一百七十六句诗文,描述了自己神游天上和走遍四方的欢愉,失落,升华。他想象自己揽彗星,举斗柄,召玄武,“后文昌使掌行兮,选署众神以并轂”。可见那时文昌星君已经有了极高的神格,其职务大体相当于人世的礼部尚书,外加总务长。
自从孔子提倡“学而优则仕”以来,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文弱书生便多了一条进入官场的路,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,这条路越走越宽。到了隋朝和唐朝,当时政府创立并逐渐完善了科举制度,使广大书生有了比较平等的参与竞争机会。
然而官场的黑暗,科举制度的舞弊,考场的风云变化,考生的临场发挥,促成“学而优则仕”之路充满不可控因素。或许是由于文昌星的名称符合文运昌盛的意思,人们逐渐将其视为主宰文运的星宿神而奉祀之。
再以后,人们又将民间信仰的梓潼帝君与文昌星君联系在一起,演绎出众多故事。此外,北斗星中的文曲星,也常与文昌星混为一谈。
相传文昌星有众多随从,其中二童曰天聋,地哑,听到的说不出来,会说话的又听不到,显然,这是文昌星君的一项廉政措施,以免泄露天机,造成考场不公,至于其效果如何只有天晓得了。
在地球北极附近有两列星,统称紫薇,紫薇包含左右两垣。右垣包括右枢紫薇文昌星,少尉,上辅,少辅,上卫,少卫,上丞七星,左垣包括左枢,少宰,上弼,少弼,上卫,少卫,少丞八星。这些星并不明亮,但其所在位置比较重要,所以引起了古人的重视。
东汉末年,道家兴起,每次制作符书必然是三份,其中一份放在高山之巅,一份埋在土里,一份沉入水中。他们相信天、地、水为三官,能为人赐福,赦罪,解厄。
到了宋朝,信仰者又将三官与三元日(正月十五古人对文昌星的敬仰,最早能追溯到战国时期,七月十五,十月十五)相结合,以后又陆续衍生出许多其他故事。
《历代神仙通鉴》称,由于尧舜禹皆有天地莫大之功,因此元始天尊封他们为三官大帝,其中天官,处玄都元阳九气七宝紫薇上官,总主上官诸天地王,上圣高真古人对文昌星的敬仰,最早能追溯到战国时期,森罗万象星君;
地官居九土无极世界,总主五岳,四维八极诸神和九地土皇,二十四山川;
水官来往洞元风泽之气紫薇文昌星,总主九江四渎,三河五海十二溪真圣神君。
由于天官居住在紫薇上宫,当然就与紫微星紧密联系起来了,天官也就成了紫薇帝君,紫微星也就成了赐福天官,紫微高照便成为吉祥赐福的象征。
此外,紫薇大帝又属于道教神系的四御之一,四御分别为北极紫微大帝、南极长生大帝、勾陈上宫天皇大帝、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